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观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有感

0
分享至

有幸出席了5月14日至15日,由香港中乐团举办的第二届线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虽然疫情肆虐全球,线上平台却让我们突破隔离和限制,让众音乐家能透过网络聚首一堂,各抒己见。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的指挥家、音乐家、作曲家、音乐学院及乐团代表等在内的31位嘉宾齐聚云端,互相交流对中乐指挥的发展愿景。

一连两天的高峰论坛共设立5个环节,包括“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作曲技法和潮流专题”“乐器演奏法了解和配器的掌握”“当今中乐指挥教育和训练”以及“香港中乐指挥大赛之后——获奖青年指挥家分享”,通过不同主题、角度及理念概论,与专家学者们互动交流。

论坛首个环节“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卞祖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国勇、台湾指挥陈澄雄和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4位指挥家。张国勇谈到,西乐指挥与中乐指挥在技术上没有实质的区别。中乐指挥要格外重视音准,需要了解历史,探究音乐背后的故事,否则只是指挥音符。陈澄雄发现越来越多的交响乐指挥跨界中乐指挥,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中乐指挥不好培养,希望指挥们不只是舞台上的指挥,要在排练中多学习。”叶聪以《指挥的听觉敏感度,与控制及改进乐团总体音响的能力及必要性》提醒中乐指挥一定要重视音乐会开始前的调音,不要急于开始,而是真正达到所有乐器的音准都统一。笔者认为乐队其实就是指挥的一面镜子。指挥的训练和培育其实是人的教育,从基础棒法训练到舞台实践演出,都体现出指挥的智慧和感悟。

在“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环节,新加坡华乐团驻团指挥郭勇德、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陈明志、苏州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彭家鹏、香港中乐团常任指挥周熙杰4位就中乐与跨界艺术展开讨论。4位指挥家都是中乐指挥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曾尝试中乐指挥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在讨论中分享如何跨界更有利于中乐发展。其中郭勇德就以华乐团与多媒体形式为切入点,介绍华乐器、美食、老街和节日,他认为,华乐的观众跨越老少、亲子和非华族的同胞。彭家鹏认为指挥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决定了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和对委约作品的指导性意见,直接影响到整个乐团的发展和训练方向。笔者认为,指挥其实也是一门乐队管理课程。指挥需要兼备艺术管理能力,艺术和管理相辅相成,才能创造惊喜,感动观众。周熙杰以《挥拍以外——探索中乐指挥跨界性的趋向》为题,介绍香港中乐团过去25年来跨界演出场次将近250场,平均每年大约10场。其中与流行歌手和儿童话剧合作最多。

论坛环节三从“作曲技法和潮流专题、乐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切入。香港跨界作曲家伍卓贤、新加坡华乐团驻团作曲家王辰威、新加坡鼟乐团驻团作曲家赵俊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李博禅、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王丹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唐建平、香港作曲家伍敬彬齐聚。李博禅认为作曲家与指挥家的沟通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二度创作。王丹红表示,指挥家是作品二度创作的灵魂人物,作曲家要打开与指挥家的沟通渠道。唐建平最后发言:“作曲家与指挥家在艺术理念方面是有偏重的。基于一度和二度创作的关系,一般来说作曲家更关注理想,指挥家更注重现实。但本质上创作与表演、探索与普及是作曲家与指挥家及其表演者共同的责任。”论坛也谈及由新加坡鼟乐团在2019年推出以英文介绍华乐管弦乐的专著《鼟华乐配器指南》(The TENG Guide to the Chinese Orchestra),深入浅出地讲述华乐器的特质和配器法。这本“指南”获得中西方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关注。笔者认为一支富有艺术造诣的华乐团,除了演奏水平外,它一定要以演绎别具一格的曲目和呈现优质的节目来定位,以乐来超越和突破自己,而曲目的源泉必须从作曲家的创作开始。

论坛的高潮是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所分享的中乐指挥必须毕生关注和解决的八大系统课题。其中他谈到的中乐指挥特有的指挥手法系统。阎惠昌对戏曲、民间锣鼓司鼓指挥艺术的提炼,以及戏曲人物表演程式、太极文化的外化与内涵的提炼,令人深受启迪。论坛最后一个环节邀请了新生代指挥分享他们获得中乐指挥大赛奖以后的心得。听了这些新生代指挥分享成长之路,笔者发掘了一些可造之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欣赏到他们现场的指挥风采。

最后,笔者希望我们本地(新加坡)的中青代华乐团指挥能继续发挥新加坡华乐的特色,勇于创新,虚心学习,把握机会,登上世界舞台,为传播和传承新加坡华乐作贡献。

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 何伟山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时尚
教育
本地
家居
健康